當前位置:首頁 >> 劉守英

人物專欄

恢復信心穩定預期是經濟向好的關鍵

發稿時間:2023-06-19 14:47:46   來源:新經濟學家智庫   作者:劉守英

  6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5月國民經濟成績單。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0.2%,環比下降0.2%,同期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6%,環比下降0.9%。一方面居民消費乏力,一方面工業實體企業擴張力度減弱,上述兩個經濟數據展現出我國經濟面臨的深層問題。

  本質上,消費和投資是影響經濟大局的兩個重要變量,站在2023年的中點,經濟景氣度并不是很樂觀,局部出現了“躺平”局面。

  不得不承認目前中國經濟仍處于疫情之后的修復期,在這個期間需要政策多管齊下為經濟保駕護航,讓企業和民眾恢復信心。還應該看到經濟發展的另一個層面就是預期,恢復信心的前提便是穩定經濟向好的預期。

  同時在新消費趨勢愈發明顯之時,新型實體企業與平臺經濟的結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特征、新面貌。發展中的問題需要在經濟發展中解決,疫情之后的中國經濟遭遇陣痛,但新一輪增長機會也會由此孕育而生。

  恢復信心穩定預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疫情之后,壓抑的消費需求開始恢復性釋放。但是這種消費低于預期。比如春節之后尤其是五一期間的旅游消費特點非常明顯,一是為了彌補疫情三年不能旅游出行的遺憾,消費參與人數激增,二是在出游人次暴漲的前提下卻出現了人均消費未能明顯超越疫情前的情況。

  目前公眾的消費態度出現了能不消費就不消費,能不買就不買的局面,這也是為什么居民消費品零售總額一直不見根本性改變的現實寫照。原因是什么?我覺得有以下三個主要的因素。首先是預期因素,兩個變量影響消費預期,一個是收入,一個是就業。經濟景氣度可以左右居民收入、就業,客觀來說目前的經濟情況并不樂觀,收入和就業出現困難進而導致居民對消費預期稍顯悲觀,減少消費成為部分共識。其次是企業投資減弱。對經濟的預期也直接影響企業家的決策,對經濟預期“看不準、看不清”導致有些企業家對本行業未來看淡,對新行業判斷悲觀。到底投什么,到底去做什么行業是不少企業家的疑問,在這種疑問下,就可能出現民間投資躺平的現象。有效投資不足直接影響居民就業、收入,進而導致內需不暢,這就是第二個因素。第三是疫情影響后遺癥。疫情期間中小企業“失血乃至死亡”的現象并非個例。現在可以看到很多地方中小企業不景氣,能夠簡單維持就不錯了,還有很多中小微企業“日子”過不下去。

  結合以上三點再作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扭轉居民消費頹勢擴大內需的重要一環是大宗消費,房子和汽車屬于大宗消費的兩塊,尤以“房地產”為重。

  上一輪房地產市場治理對穩定房地產市場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上一輪治理對住宅市場、土地市場等都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疊加疫情因素導致整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非正常巨幅震蕩,現在一方面要修復房地產市場,一方面住房購買者群體本身也有慢慢恢復的問題。

  如果房地產市場不能夠回到正常狀態,那么其下游的耐用消費品領域恐怕也不會產生積極共振,所以房地產要回歸常態,這是最為現實的問題。

  結合上面三點來看,只有公眾對收入和未來有穩定預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內需不振的問題,只有內需振興才會引導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在經濟增長結構中發現新增長點,形成有效投資與居民就業、收入的良性互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腹地廣闊是最明顯的優勢,而消費市場結構更是因地域、行業、人群而不盡相同。既廣闊又具備差異的市場,讓植根于此的平臺型電商企業具備了服務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能力。

  平臺經濟引導消費高質量發展

  站在十年后的今天我們發現,彼時線上線下平臺之間卷的是對成本的控制和運營精細化的要求,獲利的則是普通消費者,正向影響并提振了整體消費市場。

  平臺電商深入又深刻的影響了中國消費市場,我們目前的消費環境、場景確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消費平臺企業提供的消費占的比重非常之大,電商平臺發展已有經年,平臺企業能否提供有效的消費場景、消費政策,還有是否能夠作為啟動消費的一個風向標,這都有待于觀察。

  首先,平臺本身現在也面臨著轉型,例如自身的治理因素以及面對新消費場景的結構改造等。其次,平臺迭代速度太快,自從線下傳統店面轉移到線上平臺以后,平臺的迭代速度加快,這種迭代創造了很多新的需求。再次,是大眾對平臺商品的質量監控和質量提升的要求,也就是我們要提高消費質量,但商品或服務的高質量不等于高價格。

  我們的商品生產量大,但其背后是一定程度的低質量,這也是上一輪消費在供給側展現出的基本特征。這一點我們可以將日本作為一個參照。日本的消費市場已走向成熟,市場上提供的商品特征很明顯:質量高且價格合理。在這種供給環境下,當就業機會和收入等預期修復后,整個內需市場才能進入正常軌道。

  最后,形成正常內需市場的前提之一是質量與價格的雙合理。簡單來說,“多快好省”四個要素中,好和省是內需這枚“硬幣”的兩面。但是我們現在看到,市場上很多質量很高的消費品,價格也非常高,如此便不能涵蓋更多的消費者進入到一個高質量的消費階段。這是我們供給結構中的問題,更需要平臺電商一起推動解決。

  所以就下一步來講,形成高質量的中國造、合理價格,合理消費環境應該是我們發展的方向。這也應該是平臺企業的責任和發展方向。平臺的生命在于消費者對平臺的信任。

  新型實體企業的“助實”路徑

  站在今年的時間中點,我們可以愈發感覺到消費對中國經濟影響巨大,京東618投入這種大量資源激發大眾消費的行為更加來之不易。電商企業對成本的控制和運營精細化要求,讓普通消費者獲利,正向影響并提振了整體消費市場。

  618電商平臺大促銷,數字化平臺電商與實體企業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數字化融合的趨勢也更為明顯。平臺企業結合自身實際為生產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數據支撐,也會根據消費者特征制定更好產品標準甚至指向更為明確的定制化需求,這些都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強大基礎和支撐。

  數字化平臺電商與實體企業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數字化融合的趨勢也更為明顯。平臺企業結合自身實際為生產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數據支撐,也會根據消費者特征制定更好產品標準甚至指向更為明確的定制化需求,這些都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強大基礎和支撐。

  同時更應該看到,企業家在促進有效投資、實現預期穩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激發企業家干事、創業精神已成為各地共識。京東成立二十年來,作為一家具備實體產業基礎和數字技術能力的新型實體企業,在服務和培育市場主體發展方面發揮了建設性作用,同時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型實體企業“助實”路徑,在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等領域也作出了不斷努力和創新,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京東通過不斷地提升供應鏈效率,讓利給消費者和合作伙伴, 對消費升級的貢獻亦是良多。

  需要指出的是,面對國內消費不振、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仍未走出修復期的現狀,國內平臺企業接下來應該在促進平臺和培育市場主體雙向完善共同發揮作用,為中國消費市場提供高質量價格合理的商品。

  中國經濟仍處于疫后修復期,修復期內除了對既有政策的調整之外,還有對現階段特點的新政策,不過政策調整的基礎應該建立在居民對收入和就業的穩定預期基礎上,這種預期是信心也是看待未來的態度。■

人物介紹

劉守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農經系與土地研究中心及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農村部副部長 , 國務院發展中心城鄉統籌基礎領域負責人。中央政治局31次集體學習土地問題講解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世界銀行合作的旗艦項目《中國:2030》以及《中國高效、包容、可持續城鎮化》專題負責人。國土部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協調人。其代表性論文有《土地制度改革與國民經濟成長》,翻譯著作主要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等。近年出版的有影響的土地專著有:《中國土地政策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與轉變發展方式》、《直面中國土地問題》等。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期間,曾對中國土地政策改革及地方試驗產生過重要影響。2016年下半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主要方向為土地制度與發展、制造業轉型升級以及城鄉互動。
中国改革网中国改革网 新乡市新星泵阀有限公司 三亚新闻网 荣成市人和镇鲁荣石材厂 山西鑫长荣石业有限公司 汕头市富达尔玩具实业有限公司 苏州瑞金白癜风研究院 湖北乐尔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波拉米拉服饰 河南卓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深圳市耕谷阳网络设备有限公司 浙江格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深圳索电医疗 宁波巨龙尺业制造有限公司 常州市康达医疗康复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