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生態觀

發稿時間:2023-06-12 14:18:56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喬清舉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重要論述,凝結著我們黨以全新視野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及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入認識,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扎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寶貴智慧,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反映了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指明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這些重要論斷為我們深刻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科學內涵,同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生態觀。它從生態維度構成并鞏固了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礎,具有人類文明的高度。此種高度,可從文明的“實體”和“價值”兩個層面得到理解。

  作為實體,文明標識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形態結構和物質與精神成果積累。作為價值,文明超越具體歷史階段,反映人類對公平正義仁愛道義性的共同追求。從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來說,生態文明是人類繼采集漁獵、農業、工業文明階段后的一個新的文明階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生態文明原則在現代化模式上的反映或對于現代化模式的規定,是生態性要求和現代化建設的辯證統一,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從價值含義上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生存于世界的最為基本的關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這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把文明的指向從人與人的關系進一步推進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從人類存在的“根”上深化了文明的內涵,提升了文明的高度。文明的價值含義更具有本質性,文明就是合乎道義。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生態觀,也是獨特文明觀;既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理解這一現代化模式,一定要有文明高度、戰略視野,要有哲學深度、歷史廣度,要有道路自信、文明自信。

  (二)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表述中,“人”是主體,不僅指個人,也指人類社會。個人的“生”、人類社會的“生”,表現為個體生命質量、生活狀態以及全社會富裕程度、福利狀態的總體改善、向好和水平提高,這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含義所在。“自然”不是世界萬物的靜態總和,而是一個動態有序的生命過程。《易傳》上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

  自然作為一個整體,其生命演化是有方向的,即自然整體的完善、和諧、美麗和生態承載力增量。“和諧共生”實質上是“和諧地共生”。“和諧”,消極地說意味著人和自然無矛盾無沖突的并存,積極地說意味著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協同生長。“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這個“生”不單單是人的生命系統和自然的生命系統靜態地并存著,更為本質的說是二者構成一個具有向著完善、和諧和美麗進化的方向性的生命共同體,此可謂自然的“合目的性”。作為一種現代化進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是物質財富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態質量改善、生態容量增加同步并行,自然之道和社會之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易傳》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即是對陰陽運行的完善性方向的揭示。中國哲學還把自然的“合目的性”稱為“天地之心”。張載說:“天地之心惟是生物。”“生”是動態的,永遠在路上。《中庸》引《詩》“鳶飛戾天,魚躍于淵”來形容這種動態的景象。毛澤東則把它化為“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美麗畫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一重要論述奠定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態基礎。

  (三)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是放棄工業文明而退回到農業文明時代,而是把敬畏生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農業文明理念和發展物質生產力的工業文明思維辯證地統一起來,形成新的人類文明觀,引領人類社會進步。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制度性障礙已經消除。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應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進行“世界觀”變革,擺脫人類中心主義,重新認識“主體”。“人者,天地之心也。”“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新的主體是以包含生態義涵的仁為核心的德行主體、仁德主體,道德地對待自然的主體。重新認識客體,承認自然的生命性,尊重其價值,維護其權利,維持自然的健康生命。“健康”在科學上意味著一套指標評估體系;在哲學上意味著自然系統共同體未遭損害,生態功能完整,處于和諧美麗的本然狀態和本真狀態,構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的本體基礎和美麗中國的本體基礎;在實踐上意味著自覺地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作為德行主體,既要善假于物,又要維護物,同萬物和諧地展開各自生命的精彩。《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北宋程顥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明代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這些都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廣義展開。馬克思主張,在共產主義這種“較高級的經濟的社會形態”中,“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達到“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與天地合德、使萬物盡性,成己成物、參贊化育,渾然同體的中華傳統生態文化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是一致的。

  進行思維方式的變革,從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進一步深化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本質上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表現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程中,二者不是孤立的兩個過程,而是同一個社會進程的不同側面。必須樹立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化進程相統一的辯證思維,破除對立意識;樹立機遇意識,破除困境意識;善于發現機遇,轉化機遇。把生態文明建設看作推進地區現代化的機遇和動力。綠色意味著技術革新、意味著產業升級換代、意味著把握未來發展先機、意味著在區域或全球生產力格局中處于領先地位。“這本身就是投資方向,是拉動經濟的重要支點。”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善于進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格局。“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在現代化進程的全局上謀劃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轉型是經濟社會的全方位轉型,是對傳統現代化模式的切換;遠不止于采取各項環境保護措施。在產業布局方面,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把全社會提升到一個基于綠色技術集群的更高平臺上,引入新產業,提升原產業,創造新業態;在生產方面,進行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的調整優化;在政策供給方面,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在技術創新方面,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的研發推廣,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打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各種渠道。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提升我國碳排放標準化國際話語權,提倡“碳平等”,保障發展權。

  (四)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中華文明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新時代條件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體現了人類文明的價值內涵,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合理性維度和中華文明“道義性”本質的呈現。生態文明在微觀意義上,表現為綠色發展轉型的各個方面,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發力之處;在中觀意義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內在要求的全面現代化進程;在宏觀意義上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歷史上的現代化進程和現代化模式,“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處于人類文明發展的制高點,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堅定力量。

中国改革网中国改革网 新乡市新星泵阀有限公司 三亚新闻网 荣成市人和镇鲁荣石材厂 山西鑫长荣石业有限公司 汕头市富达尔玩具实业有限公司 苏州瑞金白癜风研究院 湖北乐尔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波拉米拉服饰 河南卓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深圳市耕谷阳网络设备有限公司 浙江格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深圳索电医疗 宁波巨龙尺业制造有限公司 常州市康达医疗康复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