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專精特新企業的經驗啟示
發稿時間:2023-05-29 14:35:33 來源:企業家雜志 作者:丁可
在那些中小企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如德國、日本、美國,都有類似“專精特新”的概念。除了赫爾曼·西蒙提出的隱形冠軍概念,日本經濟產業省每隔幾年就會為杰出的中小企業頒發利基龍頭(Niche Top)的榮譽稱號,這些企業的技術實力大多在全球領域是數一數二的。
所以,研究日本專精特新企業可以給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帶來諸多經驗啟示。
為何會出現專精特新企業
無論哪個國家,專精特新企業都有以下共同特點:擁有核心技術;較高的行業準入門檻;在各自所在國家,甚至是全球細分市場擁有很高的市場份額;主要從事加工配套業務,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知名度并不高。
為了表述方便,我們把具有以上特征的企業統稱為專精特新企業。
需要從源頭研究,專精特新企業為什么會大量出現?用一句話來解答:這是產業升級和社會化分工發展帶來的結果。
社會化大生產的不斷發展會帶來三方面的變化。一是生產鏈條的環節不斷增加,產業鏈越變越長;二是每個生產環節的產品多樣性不斷增加,產品種類越來越豐富,產品差異性和附加值不斷增加;三是隨著分工的細化,工人的熟練程度會越來越高。
前兩點的變化誕生了專精特新企業,第三點提升了專精特新企業員工的職業技能水平。
通過對1969年和1983年兩個時間點,日本不同用工規模的企業數量情況加以分析,日本的GDP增長率正從每年10%、15%的兩位數高速增長向3%、5%的個位數平穩增長過渡。當時不僅是日本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也是日本品牌美譽度不斷上升,并且日本制造從本土走向世界的關鍵時期。
這一時期,日本產業結構呈現出什么變化?
通過參考相關數據,我們可以看到,1~9人規模的小企業在此期間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企業數量從47萬家增長到近60萬家;20~99人規模的企業從6.8萬家增加到8.3萬家;受行業發展、競爭情況等影響,1000人以上的龍頭企業數量在這個時期不增反降,從800多家降至650家。這些數字說明了產業升級經歷了專業化分工不斷深化,且小而專、小而精、小而強的企業不斷涌現的過程。
為何專精特新如此重要
為何日本很早就開始涌現專精特新企業?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專精特新的價值和意義體現在哪些維度?
戰略學家邁克爾·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出了有名的“國家競爭優勢鉆石模型”。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有活力、產業是否有國際競爭力,主要取決于四方面因素:一是生產要素,二是需求條件,三是企業的戰略、結構、競爭對手的表現,四是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
第四個因素指的就是加工配套行業。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國家的制造業領域中是否具備一批技術水平較高、技術能力極強的專精特新企業。它們不只是單獨的一兩家企業,而是一個企業群體,能夠形成龐大的加工配套產業群,這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和競爭優勢。
由專精特新企業支撐的加工配套行業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尤為突出。據統計,全球范圍內的12種主要半導體設備,基本被歐美日壟斷。其中,60%~80%的零部件均從日本中小企業采購而來。從表面看,雖然半導體行業被歐美日三分天下,但若從供應鏈的角度看,基本被日本企業掌控。可以說,如果沒有日本中小企業的加工配套,全球半導體行業或將面臨癱瘓。
幾年前,日本政府為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經濟產業省描繪出一幅圖景: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中小企業群,并特意強調了專精特新企業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當時,日本提出要發展新能源電池、智能家電、機器人等約七八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那么,需要用到大量的半導體、原材料、零部件、電子產品等,如何確保這些中間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測量儀器、制造裝備、電子零部件等,它們的質量又是由模具、軟件、傳感器等設備的精度決定的。而這些設備的質量和精度又由什么決定?它是由一個龐大的掌握基礎制造技術、制造業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決定的,它們掌握著鍛造技術、鑄造技術、沖壓機工技術、動力傳感技術、切削技術、熱處理技術,等等。
當年,日本政府整理出17項技術并進行專門立法,并且特別指出,掌握這些核心技術的是小企業,特別是那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而不是大企業。
為何不能一蹴而就
專精特新企業不同于獨角獸企業。獨角獸企業,一般是指處于高科技行業的初創型企業。它們的團隊規模可能并不大,但可以借助資本的力量在短時間內獲得爆炸式增長。
相對于獨角獸企業的“快”而言,日本專精特新企業成長得更“慢”。
根據2014年收集到的2100家左右的日本最頂尖的“專精特新”企業數據統計,這些企業平均的創業年份是1963年,到2014年也至少有50年的歷史了。而且,大部分屬于家族企業,其中有些企業已經發展到第二代、第三代甚至更長的時間。
正得益于這種慢功夫,練就了日本專精特新企業超高的經營質量。這2100家企業的平均員工人數不到200人,但人均銷售額卻已經達到4000萬日元,按當時的匯率計算,已接近300萬元人民幣。
為什么專精特新企業很難如獨角獸企業一樣取得爆炸式增長,為什么前者的發展難以一蹴而就?主要有三個方面影響因素。
首先,專精特新企業開展的不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而是硬核技術方向的創新。研發周期較長,即使幾十年如一日地攻克某專項技術,也很可能只取得一點進步。
其次,專精特新企業都處于整體產業鏈中非常細分的環節,很難發揮出規模效應。一家企業很難在較短的時間里,做到幾百上千甚至過萬的產業規模。
最后,日本企業和德國企業類似,主要以銀行的間接融資為主,而銀行貸款需要有擔保和抵押。所以,資金供應存在上限,這決定了日本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天花板。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看到,即便專精特新企業有很高的技術水平,或在全球市場保有很強的競爭力,但通常規模不會太大。
如何造就專精特新
為什么日本會孕育出如此多的專精特新企業?為什么日本先進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會如此之強?
用一句話解答:這些企業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它們成長、發展、升級的每一步,背后都有一個強大的產業生態和創新生態作為支撐。
金字塔型體系是日本制造業最基本的產業組織結構。
在日本,幾乎每個行業都有幾座金字塔塔尖。比如,汽車行業就是由豐田、本田、馬自達這樣的龍頭企業帶動起來的。龍頭企業專注于核心業務,生產核心部件,選擇把其他業務全部交給一級供應商。一級供應商再逐級層層分包,有的甚至下分到五級供應商。越往下走,企業的專業化分工程度越高,企業的規模也相應越來越小。
這種金字塔型分工體系有什么特點?對專精特新企業又有哪些意義?可以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第一,上下游企業、客戶和供應商之間是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因為不需要過多考慮營銷業務,可以專注進行生產和研發。
日本的島田制作所是一家只有4個人的鈑金加工小作坊,年產值卻可以達到9000萬日元,人均2000多萬日元。可貴的是,這么小的企業還在努力培育自己的供應商隊伍。目前,該企業有三個固定外協:A工廠只有兩個人,做沖壓;B工廠有三個人,做涂裝;C工廠有兩個人,專門做絲網印刷。
第二,產業鏈上下游之間存在高密度的知識交換。
只有28人的北野精機規模不大,但它生產的都是高精尖產品。比如手機屏幕的新材料,主要由日本幾家大工廠供貨,主要的生產設備都出自北野精機,每臺售價約2000萬元人民幣。這么小的團隊,為何能夠進入如此高精尖的領域?
創始人解釋了兩個原因。一是在日本經濟剛起步的20世紀50年代前后,北野精機開始和大學實驗室合作,隨著這些實驗室的發展,畢業生又進入各大研究機構。由此,實驗室網絡不斷擴展,通過定期與實驗室負責人進行交流,并尋求協同創新,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技術。二是擁有一群合作時間非常長的供應商伙伴,大家平時一起吃飯、打球,當然也離不開切磋技藝。在幾十年如一日的高頻率交流碰撞中,企業的經驗和技術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第三,金字塔的底部是相互聯系的。在某個行業中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可以運用于一個全新的領域。
實際上,美國新冠疫苗的原料來自日本一家僅有800人的醬油廠。有幾百年發展歷史的醬油,怎么和疫苗產生聯系?
從底層技術看,醬油要用到釀造工藝,由此會接觸到大量的微生物,這是一個非常前沿的生命科學領域。誰也沒有想到,在傳統醬油釀造過程中積累的技術和知識,有朝一日可以運用到疫苗原料的生產中。
綜上可以看出,不要輕視傳統行業,不要認為凡是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高科技行業就要騰籠換鳥,實則并非如此。其實,很多傳統行業底層技術的應用場景是非常豐富的,只要持續做好一項底層技術,并不斷積累實踐經驗,很可能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機會中,進入一個全新的高科技領域。